久久回响 | 互联网救灾模式的十年“自救”
2022年夏天,陕西省富县的雨水尤其充沛,比往年多出许多。
小虎和妈妈住在富县太平村的窑洞里。一个雨夜,水没进了窑洞,越涨越高。小虎叫醒了妈妈,俩人一起向外抢搬东西。
“危险,快出来!”突然,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小虎扭头望去,村里的志愿者应急救援队副队长李彦军神色匆匆,带着救援队一行人,正逐门逐户排查过来。
小虎舍不得屋里的家当,还想再搬几趟。眼看情况危急,李彦军连忙让他们先从窑洞里出来。人前脚刚踏出窑洞,“轰隆”一声,窑洞坍塌了。
灾害从来不曾远离。2014-2023年,中国平均每年有1.472亿人次受灾,年均紧急转移安置547.5万人次,房屋倒塌21.13万间,年均直接经济损失3292.77亿元。
在适当的灾害风险管理策略上进行投入,可以在风险减轻方面获得数十倍的收益,尤其是社区层面。
壹基金安全家园计划(下简称安全家园),一个推动基层志愿者救援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减灾能力的公益项目。项目自2015年开展以来,截至2023年底安全家园项目累计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支持368家社会组织,在1373个村/社区开展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培养志愿者救援队队员超3万名,累计惠及社区居民481万人。
李彦军所在的富县太平社区安全家园项目,就是这张安全防护大网中的一个支点。
因大爱而聚
为救灾而生
200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与此同时,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升,民间救灾力量也在努力,涌现出了一批基金会、社会组织。
2007年4月,壹基金创立。6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2008年后公益机构呈井喷式发展,到2011年底,中国基金会发展到2500个,比2005年翻了一番。
2010年12月3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注册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机构以“尽我所能,人人公益”为愿景,将“为每一个人打造参与公益的平台”作为使命。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停水停电,农房、学校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地震造成196人死亡,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
2015年,壹基金安全家园计划成立。安全家园旨在建立社区志愿者救援队,提升社区减灾能力。
同一年,壹基金灾害管理部安全家园项目高级经理喻东去雅安做灾后重建。他来到雅安,搭上一辆三轮车去当地中医院,师傅得知他是前来支援的志愿者后,不肯收他的车费。
一群满腔热血、心怀抱负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前来支援。来自四川凉山、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喻东,还有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高材生,以及辞去几十万年薪工作、毅然从广州前来支援的一级造价师。
壹基金在当地做农房重建、工匠培训、学校及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为本地组织一些防灾减灾赋能培训。
壹基金支援雅安地震灾后重建期间,为当地做工匠培训
七年间,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芦山地震灾区获得了重生。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再到持续发展,灾区从满目疮痍变得欣欣向荣。
《壹基金壹家人4.20芦山地震援建报告》显示,2013-2020年,壹基金在灾区先后实施了60个重大项目,累计支出资金4亿余元;援建了1座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官、8所小学、17所幼儿园、20个避灾运动场、358套钢结构抗震农房。
考虑到防灾减灾工作的持续性,壹基金在4个区县建立了12个社区减灾中心,在67个社区开展安全家园项目,超过1300个次学校和村/社区受益。
七年积累的救灾经验,让喻东对防灾减灾工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意识到,与自然灾害发生的一瞬间相比,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艰巨而漫长。在重大灾害面前,短时间内的物质救助只是一种慰问,很难解决根本问题。
灾难给人们带来的伤痛,需要漫长的陪伴才能修复。而建立防灾减灾的坚固防线,最好的突破口就在身边。
第一时间
第一响应
灾害中,通常有八成以上的幸存人员,是通过社区自救互救的方式获救。5·12汶川地震中,获救的8.7万人里约有7万人是自救互救。
援建雅安时,安全家园在当地的四个村里各组建了一支救援队。2019年的一个暴雨夜,村里涨大水,救援队挨家挨户敲门叫醒村民,凌晨将全村人疏散。
当时突然有人想起,有一个人被困在村委会的旧房子里。紧急情况下,救援队用轮胎做救生圈,捆上绳子,将受困者救了出来。
“灾害发生的时候,外界一下子响应不了,当地人自己响应是最快的。”喻东说。
这也是安全家园的建设目标——打造以社区为本的志愿者救援队伍,成为基层社区应对灾害的第一响应人,在第一时间行动,守望相助、守护家园。
在灾害风险较高的社区,安全家园项目建立社区志愿者救援队,动员社区居民学习自救互救技能,为社区志愿者救援队配置应急工具/装备,组织标准化应急技能培训,支持居民参与制订“家庭-隐患点-社区”三级应急预案、开展社区应急演练/宣传等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
安全家园项目秉持社区第一响应理念,即灾害发生以后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志愿者在有能力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做一些简单而正确的事情。
“灾害发生时,应急志愿者最重要是自救互救,保障自身安全、保护好身边人,然后才能去救助别人,这是基本理念。”喻东强调,“在第一现场的人,能够采取一些简单、正确的措施,就能够及时减轻损失、能够挽救生命。”
安全家园项目建立了项目标准,将应急志愿者分成9级。
在最基础的9级,应急志愿者要学会自我防护,比如疫情时能做好正确防护,承担分发物资等任务。7-8级需学会自救,包括正确逃生、使用灭火器、沙袋、AED等。5-6级需会一些专业救援技能。4级往上就是队伍机制,比如在大型交通事故现场,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有效组织现场人员开展施救。
“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做到3-6级,大多数人能做到7-9级就很不错了,也能当应急志愿者。”喻东说。
为社区志愿者救援队做培训
除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参与第一响应行动,更多时候,志愿者救援队是在社区的日常状态下坚持训练,组织开展应急科普宣传活动,为社区高龄老人、残障人士、流动/留守儿童等脆弱人群及家庭提供志愿服务,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保障。
2018年,陕西省富县太平社区成立了志愿者应急救援队。在副队长李彦军等人的带领下,太平村社区为村里59个家庭制订了家庭应急预案、社区风险图、资源图等。
利用农闲时间,救援队参与社区应急安全活动,开展应急能力培训演练,还为社区安全隐患点、应急避难场所、危险建筑物、应急物资设备等设置了标识标牌。
每年,太平村开展李自成文化节,搭戏台、唱秦腔,十里八乡的人过来摆摊赶集。救援队自动承担了安全巡逻、道路疏通、防火防盗等任务,平时还会帮老百姓解决诈骗、抓蛇等生活困难。
互联网让“人人公益”照进现实
项目推广的过程中,安全家园项目还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如何在项目当地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机构)和志愿者。合作伙伴要和安全家园的目标趋同,认可并且践行防灾减灾事业,才能有效推动项目落地。
2022年,安全家园准备在一地设立项目点,但项目始终难以推进。反复追问下才知道,当地的合作机构认为本地少灾少难,没有做防灾减灾的必要,主动性不高。但当后面经过了几次突发洪涝灾害后,合作伙伴逐渐意识到了日常就得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必要性。
与此同时,组建救援队也不容易。志愿者除了要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兴趣,还要有责任感的源动力。“我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活动?”这是多数人对加入救援队的第一反应。只有志愿者足够有热情,才能走好项目的“最后一公里”。
因此有时项目选址很重要。比如在四川雅安这类城市,面临的更多是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风险;而在深圳,居民更关心反诈、禁毒、用电、交通等议题。居民身处其中,对自身面临的风险有感知,往往会更支持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2019年,雅安市石棉县安顺乡小水村的社区志愿者救援队在应急演练中
另一个难题是筹款。
互联网公益平台出现之前,人们想要捐钱,只能去银行、邮政局汇款,手续复杂。对于募捐者来说,难以大规模推广。对于捐赠人来说,也很难及时反应、长期坚持。
汶川地震之前,许多人对公益的理解停留在富人慈善的层面。5·12地震发生后,国民个人捐赠意识觉醒,2008年中国内地个人人均捐款34.66元,同比增长近14倍。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做公益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
2021年“7·20”郑州发生特大暴雨,一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腾讯文档迅速走红,成为民间抗洪救灾的信息枢纽。该文档由河南籍大学生Manto在上海发起,并迅速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参与编辑和核实求助信息。
整个过程中,互联网与科技的力量彰显无遗。文档自发更新至270多版,访问量超250万次,成为这次救灾行动中的重要支持。借助腾讯文档的实时协作与云端共享功能,不仅高效整合了海量求救信息,还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核实,让这份文档跨越地域限制,汇聚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为受灾群众带来了更多被救援的可能性。
现今,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已达30家,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建立了互联网公益平台。截至2023年,累计超过510亿人次参与互联网慈善,募集善款350亿元,壹基金倡导的“人人公益”理念正在照进现实。
打开腾讯公益平台,不但可以看到募捐进展、资金用途、进行捐赠,还可以评价和反馈。2018年7月,安全守护温暖家园项目上线腾讯公益平台,截至2024年8月底,已筹集超680万元善款。
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安全家园项目还完成了从区域性试点到规模化推广的蜕变。
作为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腾讯公益可以直接链接微信好友、朋友圈,强社交属性使其特别适合人际传播和公众动员。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支付搭建的捐赠场景,让小额捐赠和参与公益活动更加触手可及,传播范围更广、筹款速度更快。
2023年在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的支持下,安全家园项目开发了“壹基金安全家园云学苑”小程序,将沉淀多年的技术培训小视频供公众在线学习。“通过这种创新模式,去推广应急救灾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哪怕学会一两招,总比不会强啊!” 喻东说。
安全家园之外,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携手众多公益组织,一系列知识科普、应急演练及社区动员活动落地全国。
大雪纷飞,寒潮席卷全国时,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温暖家园”公益项目,穿越风雪,穿透严寒,为困境中的群众送去了最及时的援助,让爱在人与人之间流淌。
6月梅州市平远县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发起“一老一小爱心券”活动,采用代金券形式开展灾后救助,面向在洪涝灾害中受灾严重且家中有老人、未成年人的家庭,为其提供面额为200元的暖心券。
为了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救灾能力,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腾讯基金会联合众多基金会发起了“数字备灾联合行动”,“科技+救灾”的新模式下,科技作翼,爱心为舵,救灾接力拥有了更加持久的续航。
今年6月以来,广东、广西等多地遭遇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为鼓励受灾村民积极参与灾后重振家园工作,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等机构发起“数字以工代赈”守护家园计划,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区域受灾村庄推行。许多受灾村庄面貌得到改善,村民们也凝聚一起,积极应对灾情,逐步恢复了生产生活信心。
2024年7月,广西四联村村民参与以工代赈路面清淤工作中
在腾讯公益首页,5070个灾害救援乐捐项目上线,它们在灾难的波涛中破浪前行,抚平伤痛,重建家园,为受困的灵魂点亮归途的灯塔。
砥砺十年公益
守卫“安全家园”
就在安全家园计划发起的同一年,2015年9月,腾讯公益发起了首个互联网筹款日活动“99公益日”。
十年耕耘,安全家园项目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99公益日也因强大的号召力,成为国内最大的全民互联网公益活动日。2023年99公益日期间,公众筹款超38亿元,参与人数超1.2亿,比前一年翻了一倍。
2018年起,安全家园项目正式参与99公益日活动。2023年99公益日期间,壹基金携手全国多家公益伙伴、爱心企业共同参与并获得了97万捐赠人次支持,并在“一花一梦想”线上公益画展收获了超333万朵小红花。
“安全家园的伙伴们,每年都很期待99公益日的到来。8月就开始各种筹备活动了”喻东表示,“我们需要像99公益日这样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广、场景多元的全民公益行动日。”
2022年,国家应急管理部印发的《“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提出,将“积极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发展”和“持续推进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作为主要任务。
经过多方努力,2018-2023年,中国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比前5年均值分别下降54.3%、76.4%、23%;2022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比2017年分别下降52.3%、46.9%,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度最低。
2024-2025年,安全家园计划为陕西、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份灾害风险较高的社区建立志愿者救援队,配置社区应急物资,发展应急志愿者,开展社区应急科普宣传,参与社区风险治理等志愿服务。在保障自己及家人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备勤及第一响应志愿服务。
十年前,当互联网与公益相遇,首届“99公益日”作为一种新的公益形式出现。
十年后,“久久公益节”到来,从99到久久,对于安全家园来说,想要在守护之路上走得更久更远、更有力量,依然任重道远。
喻东希望,未来和腾讯公益携手,安全家园将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伙伴发展和社群运营。他希望让更多人看见公益,了解公益,参与公益,成为人人公益的一份子。因为“世界变得更好,不在于少数人做了很多,而在于多数人都做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