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因炽热而点燃!
总有人选择黑夜逆行,就算前方再艰险,也一往无前;总有人选择雨中送伞,就算默默无闻,也无怨无悔。他们用心中的炽热,点燃希望晨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志愿服务的队伍中,青年力量尤为重要。近年来,赣州市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不断涌现,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遍地开花。2021年,共青团赣州市委组织全市青年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开展了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参与志愿者18100余名;开展“河小青”巡河护河行动,全市共有“河小青”志愿服务队260余支,青年志愿者8000余人参与;开展政务服务中心志愿服务,全市政务服务中心普遍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常态化提供政务帮办志愿服务;建立了市县两级赣青突击队,核心队员1200余名。
“让点滴爱心汇聚成公益的河流,流向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谢龙生:“爱的河流”一路向前
“生命更重要,在家莫出门……”2020年春节期间,龙南市一群身着“红马甲”的青年举着“小喇叭”在乡村巡回宣传。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龙南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迅速投入战疫。其中,最忙碌的便是会长谢龙生,从大年初二开始,他便连续十余天带着志愿者奋战在防控一线。对于谢龙生来说,为志愿服务全力奋战已经是家常便饭。20年,7000多个日日夜夜,累积志愿服务超10000小时……这是在志愿服务路上永不停歇的谢龙生对自己的选择书写的答卷。
在别人眼中,他把公益当成了主业、生意当成了副业,但谢龙生视公益事业为人生中一次“创业”,20年初心不改。2002年,谢龙生偶然参加了一次爱心募捐活动,让他发现身边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而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从此开启了他的志愿服务之路。
每年春节前夕,众多外出务工人员从广东途经105国道龙南段返乡过年。为了帮助“铁骑大军”,谢龙生牵头组织了“温暖回家路”公益活动,募捐鸡蛋、方便面、矿泉水等物品,在赣粤两省交界处设立春运服务站。当寒风中返乡人员骑着摩托经过服务站时,谢龙生便和伙伴们递上一杯杯热水和泡好的方便面,为他们提供修车和取暖服务。十多年,春运服务站的红旗一直高高飘扬,温暖和服务了十多万返乡农民工。
2019年6月9日晚,龙南市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100毫米以上,江河水位猛涨。“夹湖乡已中断通讯20多个小时。”6月11日早上9时,谢龙生主动请缨,带领志愿者和物资向山窝子里的“孤岛”挺进。路上遇到了塌方和泥石流,装救灾物资的货车重,打滑走不动。平时只要45分钟的车程,竟用了4个小时。这次洪灾,谢龙生带领360人次志愿者连续16天参与灾后重建,募集救灾物资近百万元。
微光照亮自己,众多光点汇聚就能照亮前方。多年参与爱心活动,让谢龙生在龙南市乃至省市公益圈很有号召力。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拥有33万人口的龙南市目前组建了403支志愿服务队伍,2.72万名志愿者投身于公益事业。
因为在公益事业上的杰出贡献,谢龙生还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优秀基层政协委员和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中国好人。面对成绩,谢龙生笑着说道:“与公益同行,我会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做人要多笑,不要不开心,希望在转角。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也一直靠着这句话来战胜挫折和失败。”
杨晋:做生命的守护者
2021年6月,南方进入梅雨季。6月30日,赣州市红十字会应景德镇市红十字会发出的灾害支援请求,派遣赣州市红十字救援队一早驱车北上救援。一声令下,15名队员像以往历次行动一样,迅速集结,在队长杨晋带领下即刻启程。
杨晋原服役于某部队,服役期间,就一直热心公益。2015年的夏天,休假回赣州的杨晋,看到了好几起游泳溺亡事件。他便约了几个朋友开着橡皮艇在河边转悠,帮忙救人。也正是从此开始,他产生了成立专业救援队的想法。当年10月,杨晋便与两名好友共同筹建成立了章贡区雄鹰应急救援中心。2017年8月,杨晋建立的队伍在赣州市红十字会备案成立,并正式纳入赣州市政府应急救援体系。以章贡区为中心,救援队设立了5个执勤点,五区一体化布局开展应急救援、救护任务。
一边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救援队伍,另一边却是生命的考验。2016年12月,杨晋被诊断患了胃癌,2017年1月18日做手术切除了70%的胃。2月13日,救援队接到群众救助,称有人跳桥轻生。当时,杨晋身体状况很差,需要由队员搀扶才能进行现场指挥调度。他仍坚持在现场,这一坚持就是8天。
2019年,杨晋告别12年的军旅生涯回到赣州。虽然无法承担重活,但团队里出谋划策的事都少不了他。随着雄鹰救援队与红十字会的深度融合,2020年3月成为赣州市红十字会专属救援队,2021年9月成为江西省红十字(赣州)救援队。为了持续拓展志愿服务范畴,杨晋不断探索让大众了解、认可救援救助工作的路径,提出一个“街头守护者”的概念——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内创建以街道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中心为中心覆盖社区建设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站,为社区居民处理紧急救援事务。为此,救援队探索了“应急救援站、微型救援车、社会救援力量、安全物联网、区域应急指挥中心”五位一体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模式。
2021年3月,杨晋被评为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如今,他和团队还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尝试多角度深入社会志愿服务,做好“生命的守护者”。
“没有不平凡的付出,哪会有不平凡的回忆!”
范立科:挽救每一条生命
当你看到有人落水了,你会选择怎么做?你能做什么?2017年6月的范立科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并开始寻找答案。
“当时,我在回家路上,听到有人喊‘有人跳桥了’,我往河边看过去,发现一个女子落水,在拼命挣扎。”范立科说,他还没想清楚怎么做,就见一男子跳进河里救人。整个过程大约3分钟,可谓是教科书式的营救。“然后,我听人说,救人的是救援队的。那一刻,我就对‘救援’有了一个很直观的认识。”
回到开头的问题,当时的范立科的答案是肯定做不到。所以,为了能做到,当年8月,他主动找到了赣南救援队,申请加入,并开始一步一步学习各种救援技能。
“救援队里的人都是拿出业余时间来做志愿服务的。”赣南救援队是一支非营利性公益救援组织,专门参与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范立科平时是和妻子开饮食店为生,但是救援任务多是突发情况,难免和开门做生意有冲突,他却一直坚持。
2018年6月,泰和和遂川等地遭遇了特大洪水袭击。范立科第一次出这种大型救援任务,没敢和家人说。结果头一天去遂川救援,第二天快到家时,又收到指令转去泰和救援。两天奋战了38个小时没合眼。2019年7月,瑞金市、会昌县多个乡镇遭遇特大洪涝灾害,1天半的时间里,范立科和队友转战四五个地方。在会昌西江,有100多人被围困了需要转移。当时,气象部门预报即将下大雨,救援队为了抢时间,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挂钢索稳住冲锋舟的方式,运送被困人员。水流太急,一次只能运送3至5人,救援队员不敢休息,来回跑了近30趟,直到凌晨3时才完成救援。
除了大型灾害的救援,范立科平时的日常救援任务也不少。作为急寻大队大队长,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夏季防溺水,协助寻找走失人员。2018年春的一天,晚上8时范立科接到一个求助电话——一名女子要轻生。范立科根据对方最后的语音留言,分析背景声音,推断她在建春门浮桥附近。通过找寻目击者,抽丝剥茧,最终晚上11时顺利找到了欲轻生女子。“那一刻,我对自己说,我做到了,我成为可以救人的人了。”30岁出头的范立科,有着一副极为宽厚的肩膀和一身结实的肌肉,这是他为救人日复一日做好的准备。